很多人将2022年看作是储能“元年”。从政策层面、投资力度和新增产能三个指标来看,2022年储能行业都迎来了“开门红”。

首先是政策层面,《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华东区域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实施细则》等鱼贯而出;其次是投资力度,这一年,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珠海冠宇等电池巨头相继加码储能赛道,中国石油、小米、美的、格力等30余家企业不断展开收购跨界进军储能领域;第三是新增产能,目前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已达6.9GW/15.3GWh,功率规模首次突破6GW,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长率均超过180%。

而这仅仅是开始。按照《“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到2025年新型储能才是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的阶段。 到2030年,新型储能将迎来全面市场化发展。

按照规划,预计到2025年国内储能功率装机规模有望达到300GW,截止到2022年底,中国已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为59.4GW,这就意味着2023到2025年的新增储能装机容量将达到240GW左右,是2022年的4倍,未来三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60%左右。

竞争最激烈的应该是上游的锂电池行业。大量的产能势必从新能源汽车电池转移到成本更低、需求更大、门槛更低的储能电池领域,这是典型的红海竞争;其次是设备制造,其实储能设备制造技术含量并不高,很多传统制冷和ICT企业都可以生产,比如格力、华为这样的产业巨头一旦开始进军储能装备制造,其他企业成功的机率就很小了;第三是运维。从运营的角度来看,国家电网系统有先天优势,其它企业很难超越。从维护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竞争还不是很激烈,特别是锂电池储能电站的温控系统,这是储能安全运作的必要条件。

2022年上半年,就已发生了17起储能起火事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紧急发布《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的通知》,其中对电池、消防等环节明确了多项细化管理措施。从强制配套温控设备的角度看,预计2023到2025年储能温控行业市场规模约为75亿元、110亿元、165亿元左右。

而目前储能电站的温控主要以空冷为主,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以性能更稳定、温控效果更好的液冷技术,其在整个温控市场的市场渗透率将由2022年的不足20%,上升到2025年的超过50%。

因此,温控是整个储能领域景气度很高的细分产业,而液冷技术又是温控中成长性更高的领域。

最关键的是,这个景气度超高的细分领域,只有几家企业拥有自主可控比较成熟的储能液冷温控技术,包括英维克、高澜股份和同飞股份三家上市公司。

同飞股份目前的主要产品可分为液体恒温设备、电气箱恒温装置、纯水冷却单元和特种换热器四大类,公司已经明确表示,将加大储能液冷技术的开发应用;英维克是国内最早涉足电化学储能温控的厂商,目前储能液冷机组包括机柜应用和集装箱应用两大系列,冷量跨度从3kW~100kW;高澜股份则是电力电子水冷温控龙头,在储能液冷业务目前已有锂电池单柜储能液冷产品、大型储能电站液冷系统、预制舱式储能液冷产品等,还将投资10亿元建设储能电池Pack系统。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2022-12-02 09:59:00
数据中心节能 “水漫机房”开启降温新时代,液冷让数据中心更清凉
实际上,为确保能给客户提供更节能、更可靠、更省钱和更快速的液冷数据中心建设方案。中兴通讯在方案的细节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 <详情>
2022-11-28 16:10:00
空调制冷 网宿科技胡世轩:液冷技术将助力数字产业可持续发展
“打造数据中心的绿色低碳生态并非一蹴而就,散热、制冷、节能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条新的产业链。节能减排离不开整个生态系统的努力。” <详情>
2022-11-11 09:07:00
机房建设 风口已至 “储能+IDC”新模式 路在何方?
在笔者看来,“东数”之所以要“西算”的一个核心的原因就是——西部地区拥有充沛的可再生能源,有助于推进数据中心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详情>
2022-10-21 10:44:00
数据中心液冷 Meta计划为其元宇宙数据中心采用液体冷却
Meta在全球运营着超过4000万平方英尺(约371万平方米)的数据中心,同时Meta表示有47个数据中心还在建设中。 <详情>
2022-09-19 13:48:00
人物访谈 数据中心供电方式变革 三路市电将取代柴发?
数据中心电力保障的变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电网供应的发展,二是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的优化。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