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行业深入渗透,IDC业务市场始终保持市场规模量级的增长。《2018-2019年中国IDC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IDC业务市场总规模达1228亿元,同比增长29.8%,较2017年增长超过280亿元。预计2021年,中国IDC业务市场规模将超过27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新增需求集中体现在5G、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商用,将带来更加丰富的互联网内容呈现、更加繁多的应用场景、更加复杂的数据结构以及更加频繁的数据处理及信息交互,进而提升IDC需求的量级与精细度。对此,数据中心的传统业务将面临挑战,如何打造数据中心的创新优势,蓝汛ChinaCache副总裁Yali Z. Liu分享了她的观点。
传统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局限
在传统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中,互联网内容商和服务商之间通常不会建立直接互联,它们的信息需要经过城域网、骨干网、国家级互联网交换节点进行层层转接。不仅跳转次数较多,而且跨越的地域范围很广,传输时延和成本因此大大增加,误码率也在无形中提升,使得客户体验大打折扣。
随着万物互联以及5G的应用发展,网络边缘节点需求大幅度增加,互联网东西向流量占比的提高,改变传统网络架构已成必然趋势。Yali Z. Liu分析,在大型数据中心建立互联网交换中心,使得ISP和ICP能够接入同一平台进行互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访问跳转及网间流量穿越,帮助降低传输成本、提高访问速度、降低误码率,从而大幅提升数据中心客户的网络体验;另外,数据中心是能耗大户,而业界对于数据中心性能的判断标准之一就是PUE,建立互联网交换中心,能否实现真正的高效互联以及资源和开销的节省,也是衡量数据中心是否绿色高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提升数据中心的成本效率:互联网交换中心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突飞猛进,网络架构变革日新月异,国际上的互联网交换中心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概念。截至2018年,全球互联网交换中心迅速增加到788个。目前规模较大的互联网交换中心有AMS-IX、DE-CIX、LINX、Equinix IX、NL-ix等。这些交换中心往往坐落在大型数据中心里;换一种说法就是国际上的大型数据中心园区通常会拥有互联网交换中心,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园区可能有多个不同的交换中心共存。根据业界全球通用的网络互联数据库PeeringDB(https://www.peeringdb.com),可以看到在世界每一个城市的数据中心和交换中心,以及接入情况等信息。而在国内,互联网交换中心起步相对较晚,2015年底,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交换中心——CHN-IX在北京的蓝汛首鸣数据中心成功上线,为园区内的客户提供直接互联互通的平台,打造网络空间生态共同体。
“每个大型数据中心都应该提供交叉连接(Cross Connect)服务,允许客户在园区楼宇间、机架之间任意互联。还可以通过建立开放、独立的互联网交换中心平台,提高互联网连接效率,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Yali Z. Liu根据自己在海外多年的专业经验得出上述观点。
提升价值,做大蛋糕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大型数据中心建立互联网交换中心已成为市场和业务发展的必然,但是很多用户对于互联网交换中心还处于认知阶段,需求仍显不足。“我们应该让用户了解互联网交换中心的适用场景、连接主体和实现的价值,并想方设法增强大家的信任度。”Yali Z. Liu提议。
(蓝汛ChinaCache副总裁Yali Z. Liu)
从适用场景来看,若使用同一个数据中心服务商的两个用户间存在内容上的交互关系,而内容又与大运营商没有直接联系,那么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换中心直接连接。简单、高效是互联网交换中心的最根本目的,同时也更充分体现出数据中心的价值。
就实现的价值来看,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梅特卡夫原理,根据该原理,网络价值与网络节点的平方数成正比。这里的平方数,主要是建立直接关联线路的节点数的平方。在互联网交换中心,通过实现客户与客户之间更直接的连接,有助于提升网络总体价值。
谈到互联网交换中心,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是否对运营商的传统业务造成了冲击。毕竟,过去通过运营商网络绕转的流量,现在通过互联网交换中心简单跳转就可以传输至目的地。对于这一疑虑,Yali Z. Liu表示,引入互联网交换中心有望将市场蛋糕做得更大,而改由互联网交换中心转接的流量远远小于网络上整体增长的流量。“并非把流量从左口袋腾挪到右口袋,而是让网络更优化、更绿色,并通过效率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整体流量的增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