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里最复杂、技术含量高的部分就要属基础架构系统这部分了,其它系统都是为这部分服务的,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基础架构主要包括服务器、网络、存储、安全等几个部分,每部分都涉及很多专业技术知识,现在很多火热的云计算、虚拟化、大数据、容器等技术都和这些部分有关。不过,随着技术实现标准化,竞争愈发白热化,数据中心厂商挖空心思地去想战胜对手的办法,于是有人想到了做融合产品。如今,在数据中心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融合产品,获得了一些客户认可,并在数据中心里得到了部署,但一直不温不火,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让我们来分析分析成因。
这里所说的融合产品并不是指的融合解决方案,现在经常有人提及超融合数据中心、融合数据中心这类概念,两者不是相同含义。超融合和融合数据中心指的是将计算、存储和网络组件与软件定义的管理工具相结合,其帮助数据中心摆脱了传统架构中固有的孤岛,这些架构更多地包含业务创新,而不仅仅只是推动创新。而融合产品,其实只是让一个产品具备更多的产品属性。比如让服务器具有网络功能,让网络设备具有服务器功能、安全功能,这样从数据中心系统部署上来讲简化了,同时极其具有成本优势。一个数据中心如果原来需要部署两台交换机和两台防火墙设备,如果有融合产品,则只需要部署两台融合产品就行了,这样每台融合产品是一台交换机和防火墙价格的一半多一点点而已,因为融合产品是将供电、通风设计部分都省掉了,两套产品共用一套,成本上具有竞争优势。从技术角度来看,这种融合产品本身技术含量并不高,只是简单地将两个产品集成到一起,其实网络转发还是内部的交换模块在处理,安全过滤还是内部的防火墙板卡在分析,有的融合产品两部分甚至是松耦合的,两者除了供电和通风是在仪器的,功能实现和操作上毫不相关,技术实现上并没有创新,主打也是成本优势。
融合产品对厂商的要求更高了,如果是单一产品厂商,就比较难做出融合产品了,毕竟这种融合产品靠合作设计实现有难度,但如果是厂商本身就是数据中心多领域的参与者,具备这样的能力,制造出融合产品也是手到擒来的事儿。不过,很多厂商往往在某一领域具备领先优势,很难在多领域都有优势,这样融合产品其实在技术上来讲是有弱点的。比如一个安全厂商,它的融合产品安全技术牛,但网络技术部分就可能比较弱,它通过融合产品带动了网络产品销售。但对于客户,其实并没有买到最牛的网络产品,这样部署网络风险增加了。还有像数据网络和存储网络的竞争,以太网信誓旦旦要取代存储网,口号喊了十几年,可雷声大雨点小,融合技术FCOE并没有预期中推广那么顺利,存储网络依然是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技术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没有未来都是未知数,根因是这些融合技术缺乏令人难以拒绝的优势,难以吸引到更多的客户,对于那些不差钱的数据中心,成本优势缺乏吸引力。
融合产品出问题,影响面广。虽然本质上融合产品是两个甚至多个产品的结合体,但毕竟是在一起的,设备出了故障,有时影响面会更大。比如一台融合服务器,网络转发部分也由服务器完成,一旦服务器发生问题,网络转发也不灵了,直接导致服务器无法访问,业务中断,如果两者是分离的,可以将虚拟机迁移到其它连接网络设备的虚拟机上,业务不会受到影响,融合产品的功能属性越多,出了问题影响面越大,单一产品虽然功能少,但出了问题影响范围小,替换性也强,恢复故障速度快,融合产品就麻烦多了。很多融合产品虽然出自一个厂商,但内部其实是多个部门联合设计的,问题分析都是自己分析自己部分的,还涉及扯皮的事情,处理效率自然要低,融合产品问题定位要效率低得多。如果是单一产品,通过简单的判断就可以分清谁的问题,是哪个厂商的产品,哪个厂商就得乖乖地尽快解决。
融合产品固定将几种产品功能结合到一起,实现模式和连接关系固定,不够灵活。在数据中心业务不断变化的今天,融合产品难以适应。当然,厂商也可以推出更多种类的融合产品,但这样每种融合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会很小,这样设计和生产这类融合产品成本会很高,如果一个产品量产很低的话,为这个产品建设一条生产线就是亏本的买卖,这样对于一个厂商,无法从融合产品上获得很大利润空间,融合产品天生无法解决功能实现的灵活性。
融合产品的出现,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满足一部分小众市场的需求,的确也获得了不少的客户青睐,但一直无法成为数据中心的主流产品,这是由其自身特性决定的。正如本文所述,融合产品具有成本优势的巨大杀伤力,却在技术创新、可靠性、灵活性上都缺乏竞争力,这使得客户使用融合产品很难获得1+1大于甚至等于2的效果,这样融合产品的影响力就大打折扣了。还有不少的融合产品,肆意将几种产品功能组合到一起,随意组合,表面上看这个融合产品功能无所不包,什么都能干,但其实什么都不行,真的运转起来效率更低。很多客户用了这样的产品苦不堪言,自然日后也不会轻易再采用这类融合产品。所以,虽然不少的厂商依然在兜售融合产品,市场反响并不强烈。